一场有关农耕文化的盛会,触摸穿越千年的文明之光
□段双奇 文/图
不到700人的小山村,竟办有10个博物馆、纪念馆,拥有1家藏书3万多册的书院,印刷出版1份村报,拍摄出1部电影、多部纪录片,陆续编撰出版20余本书籍,家家有书屋,老少爱读书……
这个村就是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
在进入尧治河村之前,就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尧治河村平均海拔1600米,森林覆盖率达92%以上,负氧离子3.8万个/cm³,夏天最高气温仅20℃,是“避暑胜地”“天然氧吧”,凉爽宜人的气候吸引各地游客前来休闲度假。
立刻, 有了迫不及待的感觉,人在郑州市,心早就飞到了心驰声往的尧治河村。
因为,在这里有一场盛会,有关农耕文化的盛会。
6月27日至28日,第二次农耕文化场馆合作发展交流会在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成功举办。来自河南、河北、江苏、湖北等地以农耕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负责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农耕文化场馆的发展与合作。我作为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的馆长应邀前往。
在会议期间,我了解到,尧治河村以令人惊叹的魄力打造出“一村十馆”的文化盛景。特别是占地3500平方米的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近万件展品涵盖三皇五帝时期到现代新农村的各类器具,从原始狩猎工具到清代考场场景,再到知青劳动场景,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先辈们的生活故事,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此延续。“一村十馆”不仅是尧治河村的文化地标,更是一部部生动的史书,向世人展示着这个“中国山区幸福村”的文化自信与发展智慧,在世界文旅版图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此次交流会由湖北省尧治河集团(尧治河农耕文化博物馆)与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联合主办,通过主题报告、场馆交流、参观考察等多种方式,进一步加强沟通交流、互学互鉴、创新探索、协同发展。
交流会上,与会代表围绕农耕文化场馆的展览交流、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新时代农耕文化发展现状、问题对策、乡风文明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以及创新运营模式、数字化建设、文化教育功能拓展等多个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大家分享各自场馆的建设经验、特色展品以及在传承农耕文化方面的实践成果,共同为推动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出谋划策。
图说: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尧治河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开林
图说:湖北省保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莹
图说:第二次全国农耕文化场馆合作发展交流会主席团主席、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吕泳和
湖北省保康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莹,尧治河村党委书记、村主任、尧治河集团公司董事长孙开林出席活动并致辞,第二次全国农耕文化场馆合作发展交流会主席团主席、尧治河村党委委员吕泳和主持活动。
在第二次全国农耕文化场馆合作发展交流会启动仪式上,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原校党委副书记、教授、名誉馆长汪庆华,许昌学院中原农耕文化博物馆副教授、副馆长朱志浩被聘为尧治河村“名誉村长”。和汪庆华教授一样,我也有幸被聘为尧治河村“荣誉村民”。
交流会期间,参会人员实地参观了治河村农耕文化博物馆。这家博物馆的展品涵盖面十分宽广,从原始狩猎工具到清代考场场景,再到知青劳动场景,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先辈们的生活故事,让古老的农耕文明在此延续。
这里有几十多间老房子里,三千多件农耕老物件。博物馆分作五间展厅,农耕厅里,耧车、锄头、雕花衣柜、铜脚盆、旧军用水壶、煤油灯、老式木箱、农技书籍……
博物馆外是二十亩农耕体验园。农耕长廊的墙体绘画向大家讲述着“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当农耕文化与天然氧吧不期而遇,当夏日的蝉鸣裹着山风掠过层层叠叠的山峦,当尧治河的溪流依旧潺潺低语,清冽见底……一场心灵之约的碰撞,穿越千年,触摸农耕文明之光。 (作者段双奇系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