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扶独轮车 传承农耕魂 孩子们农耕馆里看“稀罕”
“这些物件我从来没见过,祖辈们太辛苦了。”“推独轮车真好玩,太有意思了!”11月8日上午,中牟县益奉社工服务中心理事长付玉平组织30多名孤困儿童、公益小天使和志愿者参观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感受农耕文化魅力,体验推独轮车乐趣。

初冬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中牟县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斑驳的地面上,为那些静默了数十年的犁耙、纺车、老磙、馍筐、老秤等老物件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

馆长段双奇捧着一个斗,说道:“它叫‘斗’。”他声如洪钟,“‘才高八斗’‘日进斗金’,说的就是它。”他话音一转,“但在更长的岁月里,它量的是米麦,定的是温饱,是千家万户的‘命根子’。”

段双奇双手托起一件牛笼嘴,像展示一件珍宝。“这叫‘牛笼嘴’,防牛偷嘴的。”他幽默地说。孩子们围成一圈,伸手触摸这古老的智慧,仿佛听见了老牛沉稳的呼吸声。

看着这一件件浓缩着我们祖先智慧和汗水的农耕用具,公益小天使张宸浩说:“以前跟着爸妈去过一些农耕馆,今天才知道咱县还有这么好的农耕文化馆啊!”
“哇!这就是独轮车吗?”虎头虎脑的小天使朱子博冲到一辆木制独轮车前,忍不住伸出小手摸了摸被磨得光滑发亮的车把。孩子们瞬间围拢过来,对着这个看似简单却充满智慧的古老农具议论纷纷。
在段双奇馆长的指导下,朱子博双手紧紧握住车把,深吸一口气,试图将车身提起。车轮第一次艰难地向前滚动,发出标志性的“吱呀——”。他没走几步,车身便猛地向一侧歪去,引得周围一阵惊呼。
在志愿者的保护下,朱子博小脸憋得通红,倔强地调整着重心,终于让车轮重新平稳前行。尽管车辙在地上划出的是一条曲线,但他脸上绽放出的是开心的微笑。
有了榜样的力量,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体验推独轮车。有的孩子推得稳当,颇有几分“老把式”的风采;有的则左摇右摆,一路惊险刺激,引来阵阵加油和掌声。

中牟县益奉社工服务中心监事会主席朱红鑫看着刚刚体验完、兴奋地和同伴比划着的孩子,感慨地说,“以前在课堂上讲再多农耕的辛苦,都不如让他亲手推一下这沉甸甸的独轮车。”
段双奇馆长动情地说:“我抢救和保护这些农耕遗产,不是为了把它们锁在馆里。当孩子们的手握住车把的那一刻,文化的传承就发生了。”

“感谢您为抢救农耕遗产、传递农耕记忆、推广农耕文化所作的付出和牺牲!今天正好是记者节,愿您的镜头永远清晰,传递更多温暖。希望您也能被世界温柔以待,收获满满的温暖和感动!”付玉平送上节日祝福。(马沂峰/文 张俊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