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一堂行走在历史与土地间的民俗课

  10月31日上午,秋日的阳光温暖耀眼,位于河南郑州的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迎来了一批特殊的访客——来自郑州美术学院的50余名师生与摄影爱好者。他们在这里共同参与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民俗文化体验课,通过影像故事、实物参观与动手体验,触摸历史脉络,探寻中医药文化,感受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

  老物件里见传承,青年学子感触深

  “非常开心今天能来到这个农耕文化抢救馆,”郑州美术学院24级工艺美术二班的胡芮绮兴奋地说:“我在这里看到了很多上世纪的老物件,有的比我父母的年纪还要大,这让我非常震撼。”

  馆内陈列的织布机、风箱、犁耧锄耙等老物件,都是段双奇在全国各地搜集而来的,他向同学们介绍道“从2010年开始,我用十五年的时间,花费两百余万,在全国各地搜集了这些老物件,就是为了传承,让广大学子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记住先辈们的农耕智慧。”

  来自南方的徐欣语同学指着用高粱秆编成的筷子笼说:“这个我以前从没见过,它像是一个精美的建筑,原来生活中最普通的东西也藏着这么多学问。”

  馆外的轿子、小推车等实物也成为学生们体验的重点。大家轮流推车、抬轿,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传统生活的节奏。“像这样的轿子和推车,以前只在电视上见过,亲手推一推、抬一抬,感觉特别真实,也特别快乐。”李吉睿告诉记者。

  “重走长征路”:用纪实摄影讲述中草药故事

  此次活动中,大家还参观了摄影师段双奇以“重走长征路”为主题的摄影展,通过300多幅精选照片,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洗礼。段双奇以纪实摄影的方式,分享了他在长征沿途所见的中草药文化与民间故事,将历史、地理、民俗与影像艺术深度融合。

  “我在‘重走长征路’活动中拍摄了几千张照片,这次挑选出300多幅照片,就是希望让更多人看到中草药的故事以及那些被遗忘的风景和记忆。”段双奇说。他的镜头下,不仅有山川河流,更有沿途百姓的生活场景、草药采集与使用的传统方式,展现出中国民间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力。

  民俗体验课:在互动中理解,在快乐中学习

  郑州美术学院此次组织的民俗文化体验课,不仅是一次校外实践,更是一次文化寻根之旅。学生们在推车、抬轿、参观、听讲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更增强了对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认同感。

  “孩子们高兴,我确实看到之后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做这些事是值得的。”段双奇感慨道。他表示,凡有学生或团体预约参观,他都会“打开双扇门,拥抱孩子们,拥抱所有来参观的人”。

  文化抢救,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征”

  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作为民间自发筹建的文化空间,多年来致力于收集、保护、展示与传播传统农耕器具与生活物件,已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教育基地,成千上万的学生来到这里,接受农耕文化教育。馆主段双奇表示,他会“永远坚持下去”,让这里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农具和生活方式正逐渐消失。而像双旗农耕文化遗产抢救馆这样的民间力量,正通过一场场展览、一次次体验课,唤醒公众对农耕文化的记忆与尊重。

  这是一堂没有黑板的课程,却让青年学子感受到了历史的温度与文化的力量。正如一位学生所说:“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会想来。”(衡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