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头晕呕吐,原来是耳朵里有“小石头”在乱跑!

  “医生,俺孙子头晕好几天了,核磁、CT、多普勒检查都做了,也没查出来问题,就是不定时会头晕,还呕吐。”一位奶奶带着10岁的壮壮来到河南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门诊前庭功能检查室,“俺孙子平时身体可好了,没生过什么病,能吃能喝能睡,就最近几天突然出现头晕,还呕吐,吃了就吐,也不知道是怎么了。”

  经过凝视实验、甩头实验、位置实验等一系列检查,主治医师邓哲初步判断孩子患的是耳石症。

  根据壮壮奶奶回忆,孩子一周前在学校摔着头了。邓哲判断正是因为这次外伤造成壮壮的耳石脱离。

  接着,邓哲医生给孩子做了耳石手法复位,两次复位之后,孩子的眩晕感消失了。

  “大夫,这不用住院?不用做手术吗?”孩子奶奶问。“不用,回去后一周让孩子尽量躺在床上休息,不要大幅度活动。多左侧卧睡觉。一周以后再来复查。如果一周后孩子不再晕了,那就是好了。”邓哲叮嘱道。

  耳石症又称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指头部迅速运动至某一特定头位时出现的短暂阵发性发作的眩晕和眼震。

  我们的耳朵不只是个听力大师,还是个平衡大师,其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结构就是球囊、椭圆囊。

  在它们的囊斑上有一层耳石膜,上面附有一种专门感知重心、速度变化的碳酸钙盐结晶,形状像石头,被称为耳石。

  但这些石头有时候会因为某些原因“离家出走”,从耳石膜上脱落,掉到了椭圆囊旁边的半规管里。

  当我们改变头部姿势时,耳石因重力作用在半规管内的淋巴液里滚动,产生加速度,就会导致眩晕、眼震的症状。当姿势保持不变或者保持头部相对静止时,耳石会随着重力作用掉落到最低处,眩晕就会消失,这就叫耳石症。

  一般来说,耳石症发病高峰年龄为40~60岁。但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长时间熬夜、低头玩手机和工作等,年轻人也变成高发群体之一。

  睡眠不好、过度疲劳,可能使内耳的小动脉发生痉挛、缺血等情况,从而导致耳石症的发生。

  再加上低头玩手机、用电脑,长期处于不良头位姿势,加重内耳血管痉挛、细胞缺血,使耳石更易脱落而致病。

  如果确诊耳石症,不用过于担心,耳石症的手法复位效果非常好。如果医生判断正确,采取相应的复位手法,就可以让石头慢慢地倒回前庭去。(邓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