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宝光寺的传说

  农家大嫂施舍菜团子,赵匡胤下旨兴建宝光寺

  说起宝光寺,必须先从赵匡胤落难中牟县南的沙沃庙村谈起。

  在赵匡胤没有发动陈桥兵变之前,还是一介武夫,行走五湖四海,广拜武林名师,最终学得一身好武艺。

  这一天,赵匡胤从登封少林寺徒步赶往汴梁城,想尽快和自己的同乡会合,加入官军,实现儿时的将军梦。谁知,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他行走到沙沃庙村东时,顿觉周身乏顿,迷迷糊糊就睡着了。醒来时,他感觉口干舌燥,浑身滚烫,试了几次想站起来,最终眼前一黑,昏倒在地。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淅淅沥沥的小雨打在赵匡胤脸上,他找了根槐木棍儿,强撑着虚弱的身体,一步三踉跄地走到一座小庙里。

  到地里栽种红薯的老汉,避雨来到小庙,发现了赵匡胤。老汉摸着他滚烫的额头,赶紧把他背到自己家中,又马不停蹄地到村中找到郎中。五天后,赵匡胤高烧退去,身体逐渐恢复了体力。

  大病初愈的赵匡胤,心里一直想着汴梁城的兄弟。这天一大早,他谢过老汉之后,顾不上吃早饭,一路往东而去。沙沃庙村往东是黄沙岗连着黄沙岗,赵匡胤走一段路就需要停下来休息片刻,不足五里路程,他足足走了四个时辰。眼看中午已过,肚子饿得咕咕叫,赵匡胤爬上大土岗,发现不远处,有一村庄。他紧走慢赶,在村北的城墙角停下。

  火辣辣的太阳照得赵匡胤口中冒烟,再加上饥肠辘辘,躲在一棵杨树下面乘凉,看看能不能找到一户人家,讨口水喝,讨碗饭吃。

  一位戴着花头巾的大嫂,拎着竹篮,竹篮上面还盖着一块蓝花布手巾。赵匡胤发现后,赶忙站起身来,鞠躬施礼,道:“大嫂,这几个时辰我水米不打牙,实在是太饿了,恳请大嫂赏口吃的。”

  大嫂见赵匡胤乞求的眼光,顿生怜悯之心,放下竹篮,解开蓝花布手巾,拿出一块菜团说:“我家掌柜的在东岗栽红薯,我去给他送饭,看你可怜,就分给你一块吧!”

  赵匡胤狼吞虎咽,几口就把菜团吃完。习武出身的赵匡胤人高马大,一块菜团根本解决不了饥饿问题,看着大嫂竹篮里的菜团和窝窝头,乞求道:“大嫂,常言说,杀人杀死,救人救活,你就让我吃一顿饱饭吧,来日定当重谢。”

  善良的大嫂被赵匡胤的真诚所感动,索性把竹篮里的三个菜团和四个窝窝头,以及一罐子面汤都给了赵匡胤。赵匡胤看着大嫂提着空竹篮回家,心中下定决心:好心大嫂,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后会有期。

  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掌握了军权。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1月31日),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仍定都汴梁。

  赵匡胤当皇帝以后,生活也讲究起来。山珍海味他都嫌不好吃,责备厨子们做得不是甜了就是咸了。太监们怕赵匡胤迁怒自身,就问赵匡胤以前吃过什么好吃的。赵匡胤想起当年在中牟县南那次农妇做的菜团和窝窝头,就对太监们说了。太监命开封府责成中牟县令找了几天,终于把那位大嫂找到了。当大嫂得知当年她施舍菜团和窝窝头的是当今万岁爷时,既高兴又惊讶。时任中牟县令把前前后后说后,大嫂长出了一口气,怦怦直跳的心才慢慢舒缓了许多。

  按照官爷的吩咐,大嫂赶忙准备野菜和高粱面、玉米面、红薯面,坐着小轿来到了汴梁城。

  在御厨的协助下,大嫂把野菜用温水泡开,焯水,再撒上盐、五香面,拌上玉米面,开始上笼蒸。与此同时,大嫂把高粱面、玉米面、红薯面用温水搅拌在一起,再用手制作成窝窝头。

  大约半个时辰,热气腾腾的菜团和窝窝头出锅了。太监马不停蹄地呈送到赵匡胤面前。赵匡胤掰开一块菜团,放到嘴里,慢慢咀嚼,怎么吃也没有当年的味道,于是,龙颜不悦,令太监传大嫂上殿问责。

  一直在御厨里的大嫂,还想着龙颜大悦,拿到赏钱,赶紧回家干农活。

  这时,太监宣大嫂进殿,说,万岁爷吃的不是那个味道,胆敢欺骗当今皇上,说不清楚缘由,满门抄斩。大嫂先是一愣,待到她缓个神儿来,已经到了宫殿门口。大嫂想,我就实话实说,大不了是个死,不再伺候这样的昏君。

  大嫂跪在殿前,听完赵匡胤的疑惑,回答道:“我们老家有句俗话,话说给知心人听,饭舍给饥饿人吃。今天的万岁爷和当年落难的男儿大不一样,您现在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哪里还吃得进去菜团和窝窝头,就这吃食我们老百姓也不是每天都能吃饱的。”

  太监发现大嫂有些讽刺皇上的意思,赶忙拦住了大嫂的话,怒斥道:“大胆农妇,出言不逊,还不快快谢罪。”

  赵匡胤拦住太监,告诉大嫂:“看你当年施舍与我菜团和窝窝头,我说过定当重谢,不管你有任何要求,尽管说来,只要我能办到的,决不食言!”

  大嫂鼓足了勇气说:“中牟县三年水灾,庄稼大面积减收,老百姓吃了上顿没有下顿,请万岁爷免除中牟县三年皇粮,并把今年已经交过的皇粮和银两退还农户。”

  赵匡胤思忖了片刻,说:“免除中牟县三年皇粮,今年已经收过的皇粮和银两由大嫂受用。”

  大嫂谢过赵匡胤,说:“我家地方小,盛不下那么多粮食,在段村东南的老曹胡洞附近有一个帮光寺,那里经常有逃荒要饭的,把粮食分给他们吧?”

  赵匡胤看大嫂爱心有加,说:“粮食可以分给穷苦百姓,今年的皇粮全部放在帮光寺,也装不下,缴纳的银两也不少,就在附近重建一座寺院,就叫宝光寺吧。”

  自宝光寺建成,烟火很旺,特别是每年的正月十五,烧香祷告地排成了队。周围村子的民间艺术队,都要到宝光寺前表演节目,欢度佳节。也就是从那时起,每年小满这一天成为这里的庙会,延续至今。帮光寺就此无人前往,慢慢荒废,成为一片废墟。

  宝光寺金碧辉煌,东西院建筑气势恢宏

  据中牟县黄店镇段村的陈自昌说,宝光寺是什么时候开建的,因为没有详细的碑文等资料,目前已经无从考证。

  退休干部王小乐向笔者展示的一段松树根,从根部的年轮看,最少900年以上。和宋朝初年建成宝光寺基本吻合。

  王小乐回忆说,我曾见过寺亩碑,记得宝光寺分东院和西院,大约占地10余亩。寺属土地有540亩,分为三块,一块在黄店镇杓王村北、刁家乡沟张村南、黄店镇段村东坡,一块在黄店镇段村西南岗,另一块为菜园地,在刁家乡田家村南的孤儿岗庙前,四十多亩。

  宝光寺的东院,大门为双扇大木门。从外面看大殿,鎏金铜瓦,檐枋彩画,殿顶辉煌,规模宏阔。大殿高约两丈有余,宽三丈,深三丈。

  大殿里有弥来佛像一尊,高约丈余,佛像面相圆润丰满,敦厚温和,慈祥,不怒自威,色彩鲜明,轮廓清晰,做工精致细腻,栩栩如生。佛像的周围有十八罗汉。佛像后面有观音像。

  大殿内有四个直径约六十公分的柱子,彩色龙凤加身,柱子底座为青石,直径三尺有余。大殿梁为三道梁,主梁粗约五十公分,扁圆形,三道梁上均画有彩色龙,梁的东西端为龙尾,中间为龙头,龙头高跷,形象逼真。

  进入山门是过厅,过厅有四大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多闻天王。他们承担着护持佛法、降妖伏魔的职责,因而其造型身穿铠甲,手持法器,各不相同。

  东西廊房各有六间房,青砖蓝瓦,廊房中间有格栅(相当于影壁墙),格栅为青砖垒砌而成,中间有一大圈门,两侧为小门。

  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廊房的北面三间,有一尊关公的木雕像。这尊像身高七尺,髯长一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英姿勃发,虎虎生威,手拿青龙偃月刀。南面三间为戏房屋。

  西廊房有泥胎,具体是什么,村里的老人已经记不清楚了。

  宝光寺西院的山门高约两丈余,门头上悬挂着一块长两米、高一点五米的木板。木板上雕刻有双层的透花,宝光寺三个字用魏碑刻就。据老人们回忆,这块牌子由马庄村马金安带领其徒弟,耗时半个月刻制而成。马金安心灵聪慧,手艺精巧,在方圆五十里无人能比。

  宝光寺西院也有过厅,过厅主要待客用。

  宝光寺的西院,由堂楼、厢房楼构成,砖木结构,青砖蓝瓦。堂楼上下两层。东厢房四间,均作为厨房、住宿用,上下两层。西厢房为磨角楼,明三暗五,两层,其中西楼的南端磨角楼,为三层小阁楼。

  宝光寺内有两棵大树,一棵是松包柏,一棵是皂角树。松包柏在大殿东厢房前,皂角树在西院的西侧。据退休人员陈自昌回忆,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树干直径100公分,树冠的南边是松树叶子,北面是柏树叶子,长势茂盛,遮天蔽日。1952年松包柏伐后,运到中牟县烈士陵园,用作家具制作。另一颗皂角树,在宝光寺的西院,大年挂角茂盛,小年一籽不生。树高约三丈有余,树干直径60公分。

  以前的宝光寺西院西侧还种有好多松树,寺外还种有其他树木,最大的高四丈有余,粗三尺。

  据王小乐回忆,1945年,国民党政府赶走了宝光寺的和尚及其他人员,开设了高小国学班,约40余名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为周围有钱有势的子女。教师为国民党的教官。

  据村里的老干部赵明海回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宝光寺内的设施均被人为破坏,1978年,仅剩的大殿和廊房也被拆除。

  村里的老干部赵春祥说,1974年,宝光寺部分设施被拆除,当时马庄大队所属的马庄村、段村、冯家村,按照抓阄的方式,分取了宝光寺的设施。宝光寺拆除后,砖瓦、木梁、檩条等用在宝光寺小学建设上,不足部分分别由三个村帮扶。

  宝光寺的旧址就是目前的宝光寺小学,烟雾缭绕的香火被琅琅的读书声取代。  

  图:作者向村里的部分老人了解情况  

  图:王小乐向作者展示宝光寺的松树根

  作者赵国喜简介

  中牟县黄店镇段村人,1966年出生,本科文化程度。现为河南经济报网络总监,多篇作品获得河南省专业报、河南省好新闻一、二等奖。